今天的CLAY #7 - 值得的彎路:距離會讓我們更容易也更清晰地看到盲點

 


一句話的當頭棒喝

今天下午聽了一場線上讀書會,分享《卡片盒筆記法》。

講師說了一句話讓我深有同感:「我們常常被工具吸引,卻忘了真正要做的是甚麼?」

這句話像一記警鐘,瞬間喚醒了我對過去幾年「工具收集癖」的反思。

「工具控」的自我解剖

被周遭人稱為「工具控」的那些年

這個概念讓我想起前幾年的自己:不斷在學習各式各樣的工具,卻忘了最根本的問題。

當時的我陷入了三個層次的迷思:

第一層迷思:忘記目的

「我為什麼需要學這項工具?」

第二層迷思:忽略問題

「這個工具能解決我的甚麼樣的問題?」

最深層的迷思(也是最可笑的):

「我真的有這個問題/痛點嗎?」

💡 橘胖洞察:工具控的本質不是對效率的追求,而是對「做事」的逃避。我們用學習工具來替代思考問題的本質。

工具陷阱的心理學

為什麼我們會被工具吸引?

  1. 學習的即時滿足感:掌握新工具給人成就感
  2. 避重就輕的心理:學工具比解決問題容易
  3. 完美主義作祟:總覺得有更好的工具在等著
  4. 拖延症的變形:用「準備」來避免「行動」

工具控的三大症狀:

症狀一:收集大於使用
- 下載了幾十個App,真正用的不到三個

症狀二:學習大於實踐  
- 花很多時間研究功能,卻很少產出實際成果

症狀三:追新大於深入
- 一有新工具就想試,舊工具還沒摸透就放棄

聚焦的智慧:找到第一張骨牌

我的具體行動:「#聚焦一件事」

經過這次的反思,我的行動很明確:

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第一張骨牌,然後,推倒它。

什麼是「第一張骨牌」?

不是最容易的事,也不是最緊急的事,而是:

  • 推倒後會產生連鎖效應的關鍵行動
  • 能帶動其他改變的核心改變
  • 符合長期目標的戰略性選擇

對我來說,這張骨牌就是:持續記錄CLAY,建立真實的自我對話

而我已經在推了……

不是準備要推,不是計劃要推,而是已經在推了

這就是從「工具控」到「行動者」的關鍵轉變。

值得的彎路:盲點需要距離才能看見

繞點路其實是件好事

回頭看那些年的「工具控」經歷,我不後悔。

因為許多看不見的盲點,需要繞開了才看的見。

距離產生的清晰

只有當我們:

  • 走過彎路,才能理解直路的珍貴
  • 體驗過複雜,才能欣賞簡單的美好
  • 經歷過迷失,才能找到真正的方向

💡 橘胖智慧:人生沒有白走的路,每一段彎路都是為了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盲點。

從工具控到聚焦者的轉變

現在的我vs過去的我:

過去的工具控:

  • 問:「有什麼新工具可以學?」
  • 想:「這個工具好酷,我要試試看」
  • 做:「收集工具,很少實際使用」

現在的聚焦者:

  • 問:「我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?」
  • 想:「什麼行動能產生最大的連鎖效應?」
  • 做:「選定一件事,持續推進」

工具使用的新原則:

  1. 問題導向:先有問題,再找工具
  2. 夠用就好:不追求完美,只要能解決問題
  3. 深度使用:與其學十個工具的皮毛,不如把一個工具用到極致
  4. 定期檢視:問自己「這個工具還在為我服務嗎?」

你也是「工具控」嗎?


🧱 轉折黏土

電子報

每週三上午9:30
橘胖的CLAY週回顧,從工具控到聚焦者的智慧分享

🎯 和橘胖一起聚焦

恰如其分 × 正當時

每週三,我會分享從「工具控」轉變為「聚焦者」的心得,陪伴同路人找到自己的第一張骨牌。


自我檢測:你是工具控嗎?

問自己三個問題:

  1. 你正在使用的工具中,有多少真正解決了實際問題?
  2. 你最近一次學習新工具,是因為真實需求還是單純好奇?
  3. 如果明天所有工具都消失,你還能繼續推進最重要的事嗎?

從工具控到聚焦者的行動指南:

  1. 盤點現有工具:留下真正在用的,刪除收藏但不用的
  2. 定義核心問題:寫下你真正要解決的三個問題
  3. 選擇第一張骨牌:找到最能產生連鎖效應的行動
  4. 開始推進:不要等準備完美,現在就開始

記住橘胖的領悟:繞點路其實是件好事,因為許多看不見的盲點,需要繞開了才看的見。


延伸思考:

  • 你的「第一張骨牌」是什麼?
  • 哪些彎路讓你看見了重要的盲點?
  • 如何區分「有用的工具」和「工具成癮」?

標籤: #恰如其分 #正當時 #橘胖 #值得的彎路 #工具控反思 #聚焦一件事 #第一張骨牌 #效率陷阱

留言

熱門文章